返回

七十亿地王是怎样炼成的

2009/9/16 9:34:03
48阅读

   长风地块的现场拍卖前后不过1小时,时间短得让舆论不得不把中海胜出比喻为“秒杀”。事实上,共有71家企业领取出让书,最终15家交纳了3亿元竞买保证金,包括仁恒、凯德、九龙仓等境外巨头,和中海、招商、保利等央企大佬。然而,这场战役早在3天前便已开打。

    9月7日,第一枪打响,绿城直接报价56.28亿元,高出30.58亿的挂牌价近26亿元,毫无阶梯感地一举刷新了全国土地总价记录。当日,长实、新鸿基黯然退出,有人表示“再往上竞价风险太大”。

   

但是,这一报价并没有稳坐首席。8日,保利等两家房企迎头赶上报出新高。对此,绿城做出快速反应,9日再度报价59.99亿元,大有势在必得之意。但10日早晨,一家内地房企报价60亿元,较底价翻了一番。

厮杀提前进入白热化。等到10日下午1点50分,在上海南泉北路房地大厦的拍卖现场,仅剩仁恒、绿城、保利、中海等5家房企将书面报价单投入了密封箱。至本次竞拍关键的“暗标”环节,10家房企光荣“牺牲”。

下午2点40分,主持人拆开第一个竞价信封,是仁恒的65.97亿元,现场立刻响起了掌声。而绿城的信封被第三个拆开,虽然再度追加5亿元达64.11亿,但已落后仁恒。此时,现场多数人认为结果毫无悬念。

然而,最后一个信封令全场震惊--中海报价70.06亿元,溢价高达129%。现场稍有停顿,但立刻响起了当天的第二次掌声。

>>绿城的典型性无奈

我们猜到了这个开始,却没料到这个结局。

本刊曾预测宋卫平将在下半年地王争夺战中高调出场,却不想是“败兴而归”。此前在杭州南星地块的地王战中,绿城败给了国企小商品城。显然,面对这个愈加疯狂的市场,曾所向披靡的宋卫平也颇有些无奈。

绿城对长风地块的必得之势从报价上便可见一斑,此前几位绿城高层也频赴上海与相关部门沟通,并做出详细的可行性报告。上海一直是绿城的战略中心,无论是当前的资金实力,还是制造地王的履历,此次绿城失手都显得非常意外。

根据规划,长风地块要求全装修交房,也即意味着楼盘售价必须超过每平米4万元方能获得合理利润。中海表示,将把项目打造成高端精品--这多少令宋卫平更加遗憾。毕竟对于绿城而言,其营造高端产品的劲敌从来都不会是中海。

绿城之失,并非输在营造产品的能力与胆魄,而是输在对于房地产的前景预期。显然,认为“物有所值”的中海,算盘打得要比其他14家房企都要“漂亮”。

这也是一场民营房企的典型性失败。纵观前后两次绿城失手,其共同点是对手均有国资背景。关于这一点,恐怕是同为民营房企掌舵人的潘石屹更能理解的。

>>中海的非典型胜利

绿城之失可以说是当前民营房企的典型性失败,但是中海之胜,却并非国企的典型性胜利。虽然在此次长风地块的争夺战中,国企仍是大军主力。

中海出人意料的高调,与其上半年的沉默反差甚大。当保利、远洋甚至方兴等其他国企凭借独有的资金优势在土地市场上斩获颇丰时,同样拥有央企名衔的中海,却脸都懒得在拍卖场上露。

中海的拿地及经营策略一向稳健,发展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现金占总资产10%的铁律。是什么原因让保守的中海,突然“激动”起来?

获取长风地块当晚,中海适时地发布了月度销售报告。今年1-8月,中海销售额达339.7亿港元;上半年净借贷比,也由去年的46.8%大幅降至13.2%,合计可动用资金为212.5亿元。

现金少了有风险,但现金太多了也是件成本挺高的事。今年1-8月,中海仅在济南、青岛及成都新增共计三幅地块,且全部为8月入账。此前近十个月,中海在土地方面颗粒无收。

更为重要的是,长三角为中海今年销售面积增长幅度最快的地区,目前在上海土储已所剩无几。如果再不加入长风地块这一砝码,其长三角战略势必受损。

显然,无论是保持自身增长,还是占领市场份额,中海都不得不行动起来。问题是,当身边的人纷纷跳海捞鱼搅起大浪,作为规模仅次于万科的中海,怎可能继续稳坐钓鱼台?

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类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发现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返回
分享